close

 

USB傳輸線對現代人來說,已經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線材之一。人們購買USB傳輸線大多以充電功能為主, 若線具有傳輸功能則可用在硬碟與手機連結電腦。USB傳輸線隨著傳輸數據技術不斷進步,版本持續的更新,前陣子USB-IF(USB開發者論壇)更公布了最新USB產品命名規範。林林總總的USB版本,究竟這些版本之間有什麼樣的差別呢?

 

 

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)

 

USB 1.0及1.1版本推出時,其傳輸資料的速率非常低,市場上也很少人知道這兩個版本的存在 ,這兩個版本在當時並沒有廣為流傳;直到USB 2.0推出,才較廣為人知。USB-IF將這三個版本以速率(低速、全速、高速)做區分,全部歸類在USB2.0這個版本之下。

 


 

 

接著推出的USB 3.0, 3.1, 3.2版本,USB-IF現在將他們都歸類在USB 3.2之下,相信大家都覺得一頭霧水!!今天在這邊來稍微幫大家做介紹跟整理:

 

 

 

USB版本 最新名稱 傳輸速率 接頭類型
USB 3.0


USB 3.2 Gen 1x1

超高速SuperSpeed

 

5Gbps  Type A, Type B, Mini-B, Micro-B
USB 3.1


USB 3.2 Gen 1x2

超高速+SuperSpeed+

 

10Gbps Type A, Type C
USB 3.2


USB 3.2 Gen 2x1

超高速+SuperSpeed+

 

10Gbps Type A, Type C
USB 3.2


USB 3.2 Gen 2x2

超高速+SuperSpeed+

 

20Gbps Type C

 

 

USB各版本最大的變動就是傳輸速率之不同,除此之外,他們的接頭也有所差別。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一開始的USB 1.0, 2.0版本接頭共有六種,分別為Type-A、Type-B、 Mini-A、Mini-B、Micro-A 和 Micro-B;而USB 3.0有Type-A、Type-B和Micro-B,而Type-A跟Micro-B是較常見的接頭。

 

 

一般電腦常見的USB裝置是採用Type-A接頭;智慧型手機則是Micro USB(現逐漸改為Type-C)。這些接頭的差別在於接頭大小,不同的大小適用於不同的裝置,但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缺點:有著正反面插入問題。

 

 

直到USB 3.1推出,最新的Type-C接頭出現;2017年後推出之智慧型手機,充電的介面幾乎也都從Micro USB改為Type-C介面。Type-C的優點在於正反面皆可插入連接埠口,而且體積小厚度薄

 


 

圖中紅圈處左邊為Type-C,右邊為Type-A,可以明顯看出接頭大小之差別

 

 

現在市面上的主機,一般來說會同時擁有Type-A和Type-C的接頭,而USB傳輸線皆為銅線雙向傳輸,所以主機上這樣的設置更方便多端資料的傳輸。有了Type-C接頭,手機的資料亦能輕鬆傳輸到電腦上,外接硬碟也方便。

 

USB接頭採Type-C介面已是未來趨勢,但在此亦存在一個問題:USB 3.2版本的Type-C介面雖然向下相容USB 2.0/1.0,若要有20Gbps的傳輸速度,主機端或是目標端需同時具備相對應的晶片(即擁有支援USB 3.2之介面)才能達成,但目前能夠支援USB 3.2 Gen 2x2的硬體才正緩慢推出中。

 

因此目前最流行的Type-A 對Type C接頭之形式依然會大量使用在日常生活中,Type C 端會使用在電腦與手機連結和高端的外接裝置,如:高階的8K螢幕、手機、高速傳輸硬碟、外接顯卡等等的應用上。要達到全面以Type-C對Type-C還需要一些時間,希望未來能夠與Mac 系列配備的Thounderbolt 3 相互相容。

 

VIVIFY主打線材發光,所以不單單只是HDMI傳輸線,在USB傳輸線上也會有令人驚豔的設計,規格方面也能先跟大家保證,將會秉持VIVIFY一貫堅持的最高品質,敬請期待😁

arrow
arrow

    VIVIF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